學術的Ⅰ級金字塔是奴工打造出來的?

作者:周平(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主任)

埃及金字塔一直被認為是奴隸建造出來的。2010年1月10日,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主席哈瓦斯博士在開羅附近的胡夫金字塔腳下宣布,最新的墓穴考古發現顯示,建於四千五百年前的此座金字塔是由上萬名自由勞工所建造的。這一發現推翻了由奴隸建造金字塔的論斷。

台灣的SSCI論文生產一直被認為是學術自由的產物。2210年,建置S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的美國湯姆森科學資訊公司(Thomson ISI)聘了一批知識考古學者,從大量檔案中發現,1990至2010年 間,台灣生產SSCI論文的學者中,有不少人早已把靈魂抵押給了湯姆森公司。該公司則透過台灣的代理人(中研院、教育部、國科會、高教評鑑中心和大學官僚)以金錢、權力和名聲餵養他們。這一發現推翻了台灣學者自由打造學術I級金字塔的論斷。

有一份檔案這麼記載著:「中研院院士王佑曾博士評析台灣年輕學者、尤其是接受本土教育者,出現犬儒般的過度順從傾向,失去了創造力潛能。」另一陳述則揭露:「…台灣過度崇尚SSCI等學術結構,讓年輕的研究生及入行的新進學者很難發揮創意。而這些制度是當年由中研院幾位院士所發起,透過教育部、國科會等政府單位訂定,以獨尊SSCI與SCI等…導引學術發表成果。」湯姆森公司的考古學家據此論斷,部分中研院學者有如希羅多德筆下拿著皮鞭的官員,催促年輕學者出賣勞力、放棄創造力,沒日沒夜地建造學術的I級金字塔。

考古學家驚訝的發現,該公司以數鈔票為目的所建立的引文索引資料庫被台灣供奉為法老王,甘願以舉國之力調度大量資源和建構賞罰規範,來模塑台灣學者的身心結構。就像傅科所謂的「一種精心計算的強制力慢慢通過人體的各個部位,控制著身體,使之變得柔韌敏捷。這種強制力不知不覺地變成習慣性動作。」(1977:135)這種賞罰規範的設計幾乎就像是行為學派所謂的刺激—反應(S-R)機制,它透過酬賞來增強SSCI論文生產行為的建立。反之,透過懲罰來消滅那些消磨時間於不相干活動的行為。

為了讓學者產生在地化的主體性幻覺,台灣仿SSCI打造了TSSCI這個小型I級金字塔。有趣的是,它在2004至2009年間曾停止建置,但卻仍年年舉辦收錄申請。這證明它壓根就不是資料庫而是逼人就範的賞罰規範。更有趣的是,絕大部分的學者渾然不知停止建置的事實,還汲汲營營地投稿,學校也以此評鑑學者。這不就恰恰戳破了它是資料庫的謊言嗎?

考古學家從數本以「研究與論文寫作:成功發表秘笈」為名的書籍和得獎者自傳中發現,崇拜SSCI和TSSCI的心態像是能從內部觀看的眼睛。它能鉅細靡遺的監控著學者自身的行、住、坐、臥和起心動念。儘管學者仍需睡眠、休閒、家庭和社交,但SSCI就像殖民者般向上述時間進行侵佔和掠奪。從過勞死學者的病例檔案中,考古學家推論台灣學者普遍患有各式慢性疾病和癌細胞病變而不自知。

有關台灣這段奇特的歷史,SSCI資料庫中收錄了不少對之進行研究的論文。

如果讀者不樂見以上虛構的歷史情節,請支持「反對獨尊SSCI SCI等指標 找回大學求是精神」連署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