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資源重分配 避實擊虛

日前教育部以「改善高等教育反重分配現象」為名,提出了公立學費調漲五%的兩方案,未來大學新生學費最高漲幅將達十%。目前公立大學學生付出的學費僅為私立大學的一半,以致多數就讀私立大學的弱勢家庭反而要負擔更高的學費,形成「高等教育反重分配」的現象。依據教育部說法,本於公平正義原則,提高公立大學學費才能拉近公、私立大學學費負擔的差距。

然而,筆者認為學費調漲背後的真正邏輯,如同油電雙漲政策與保險制度虧空一樣,都是失能政府要求全民買單的結果。中油、台電虧損,不去反省國營企業人事與經營績效問題,勞、健保制度虧空也不思杜絕制度浪費的弊端、要求地方政府先行清償債務,反而優先對人民下手,繼續收刮民脂民膏。

教育部以反重分配為藉口,迴避了當前高等教育資源分配與使用不當的問題。以民國一○二年的教育歲出預算分配為例,整體高教經費約有二○○四億元,教育部究竟如何以「撙節一般經常性支出原則」來編列預算。首先,用於公私立大學教職員退休撫卹就高達九.七五%,國立大學與公家單位退休後轉任私立大學任教人數屢創新高,有一三五一人,保守估計領走了二十七億元,約達私校補助經費的十分之一。教育部應修法明訂卸任部長及其以下官員皆不得轉任私校領取雙薪,以維護公教人員的尊嚴。

其次,國立大專院校校務基金及附設醫院作業基金總數高達四八四.六億,再加頂尖大學計畫一百億,兩者合計約佔總體高教資源九成,這樣扭曲的分配原則嚴重擠壓到私立學校與科技大學的發展。然而拿得越多的公立大學不願扮演提供低廉學費的教育公共性角色,反而要求依市場機制來調漲學費;而經費不足的私立大學得不到國家任何補助,卻又無法依市場機制來調漲學費。

許多教育經費項目混淆,也未依實際業務調整變更預算額度。以照顧私立大學學生為名的經費,其中有二.二二億是花在大陸的台商學校,而非照顧本地私校的弱勢學生;最近為人詬病的評鑑經費也未因為精減前半段頂尖與卓越大學的業務而減少預算,照常編列了三.一九億元執行。

調整國立大學四十二萬六千位學生學費五%的收入,可以增加約二十五億元收入,建議教育部可以考慮用以下幾種方式來填補;像是刪減雙薪教授薪水,或減少排名未進步的頂尖大學經費分配,又或者是徹底檢討各式浮濫編列的預算。

大學經營成本的提高,不應該轉嫁到台灣貧窮家戶,這些有心上進的小孩好不容易考取國立大學,卻必須支付高漲學費。目前台灣最低二十%可支配所得家戶平均年收入僅有296,352元,年增六千元的學費已經佔最低家戶平均家庭年收入的二%。真正改善高等教育反重分配現象的具體作法,是先刪除不該浪費的教育資源,讓教育經費回歸教育經費使用。在這個什麼都漲的年代,為了弱勢家庭著想,或許可以反向思考私立大學的學費是否應該調降,透過市場機制讓一些無法經營的私校早日退場,才能真正落實高教正義。

2013-02-27 中國時報 【戴伯芬】

(作者為輔仁大學社會系教授,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