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總統府高教政策座談會有感

今(2013)年總統特別召開每月一次與民間團體的座談會,本(11)月主題大談少子女化之衝擊與所謂「退場機制」。高教工會於現場提出生師比下降是高教品質惡化的主因,並嚴正要求總統必須正視高教退場的土地正義問題。不過,整個會議的主題仍圍繞著如何讓大學「轉型」經營、製造「退場誘因」、如何開放陸生與吸引外籍生來臺,以及如何施行彈性薪資與調漲學費等問題。

首先,我們認為當前高教主要問題在於品質下降,而教育部卻刻意以助教、兼任教師充水的方式,製造大學低生師比的假象,迴避高等品質惡化的事實。事實上,臺灣高教的國際競爭力下降的關鍵在於臺灣的大學僅喜大興土木,不願投入人力資源,而後者才是教育的根基;也忽略不肖學校以辦學為名,進行土地炒作之實。舉例來說,自臺北大學特定區設立以來,新北市、竹北、雲林、台南都陸續出現所謂的大學分部計畫,且利用大學校園的手法,無償撥用國有土地,新北、竹北甚至出現強徵農地的現象,造成農民流離失所。而未來,更有大學協進會校長主張要在大學內設置科學園區,給予廠商租稅優惠,完全忘了臺灣四處廣設科學園區,已經造成一大堆蚊子園區的景象。大學退場的誘因則將造成近2,500公頃、市價3000億的高教用地,成為財團炒作土地的囊中之物。

第二,教育部以檢討大學教師薪資以及確立常態性學費調整機制,來做為提昇教學品質、避免人才外流的解決方式,更加文不對題與荒腔走板。提昇教學品質必須以教師法的穩定教師聘用為前題,大學學費的調整更無關人才外流與否。事實上100年審計部已經明白指出各大學彈性支付的薪資並非實際用以延攬海內外優秀研究人才,反倒為現職教師變相加薪,不但不利於創造年輕學者的機會,更有大學教師自肥之嫌。避免人才外流需要為年輕具潛力的博士創造更多穩定的工會機會以及足夠的教學研究資源,而非任其漂泊,擔任專案、兼任教師,無法獨立申請國科會研究計畫貢獻所長,最後,在毫無前景下被迫離開高教領域。

第三,教育部一廂情願地想要擴大教育輸出—所謂「招收境外學生」(又特別冀望於陸生),但卻不願深刻反思此政策背後,不過是把外籍學生當成搖錢樹的市劊經營思維,缺乏真正的教育信念;難道教育部以為外籍生笨到看不出來台灣這種廉價的教育思維嗎?教育部更應當檢討教育輸出計畫中的15萬學位生名額,為何僅達8萬的目標?把力氣放在提昇本地的教育品質才是正辦。

綜觀整場座談,我們看到了官方逃避高教人謀不臧的核心問題,並以校園活化為名炒作文教用地,看到了官方如何以「國際化市場」來為高教劃餅充饑;官方政策老是看不見永達教師八個月未支薪、諸多學校減薪、任意解聘教師的事實;也看不見學費鬆綁後,高等教育將成為強化社會階級不平等的機制;更看不見年輕學者找不到工作機會出走,低所得家庭支付高學費的種種痛苦。

如果高教決策者不願面對臺灣高教的現實,一味地向土地財團、學官階級利益靠攏,最後犧牲的不僅是高等教育的信念,也是土地正義、社會平等、以及我們下一代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