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快報第228期】謝青龍觀點:目睹台灣通識教育十年興衰─兼記一所通識領航大學的殞落

原文與照片刊載於風傳媒2019/11/12:https://www.storm.mg/article/1929437

 

謝青龍,南華大學通識中心專任教授,高教工會大雄分部召集人

 

日前有機緣至臺北醫學大學的通識教育中心參訪,眼見北醫大通識教育的蓬勃發展,不僅教學資源豐沛、教師團隊專業熱忱、且課程規劃更兼具多樣性與系統化,在在均顯示出北醫大對通識教育的重視與投入。對於浸潤通識教育凡二十年的我而言,這本應是我喜見的通識榮景,但是,就在筆者與幾位通識教育界的先進交流了台灣高等教育的現況與困境後,才知北醫大的通識教育榮景,竟幾乎是台灣通識教育的特殊案例,再回顧自身所任教的南華大學目前的通識窘境,內心不禁為這十年來的通識興衰過程而唏噓不已。

 

話說從頭。十二年前(民國96年),筆者有幸參與了教育部顧問室的「中綱計畫──以通識教育為核心之全校課程革新計畫」。回想那時節,台灣各大學風起雲湧,莫不竭全校之力以投入這場大型的通識計畫為榮。在經過了激烈的競爭與評比之後,終於有九所大學脫穎而出,成為全國通識教育的示範大學,然後經過了三年的計畫執行終有小成。在2011年(民國100年)教育部頒發了幾所大學以「通識教育領航學校」的頭銜(臺北醫學大學與中央大學榮獲了「通識教育領航學校」的榮譽,而南華大學也幸運地列入「通識教育核心課程領航學校」),希望繼續帶動台灣通識教育的永續發展。當時,筆者那時擔任通識中心主任之職,邀請北醫通識團隊到南華參訪,兩校更有了進一步的交流機會,在一整天的參訪與座談行程中,我們彼此看到了對方學校的優點以及可以再精進的努力空間,也奠定了往後兩校通識教育的發展方向(例如,大一年、課程地圖、經典閱讀、……)。

 

十年過去了,終於又有機緣來到北醫大參訪其通識教育的辦學成效,如同當年她所規劃的藍圖一般,朝向「培育兼具人文關懷、社會服務熱忱及國際觀的醫事專業人才」教育目標前進,這些年來不僅持續推動經典閱讀與社會參與課程,而且大幅增聘通識教師員額及擴充通識教學設備,讓學生可以在更自由、多元的環境下自主學習,果然逐步地完成了當年我們所共同期許的通識理念與夢想。但是,南華卻在校長易人及政策更迭之後,慢慢地變成一所以追求職業導向的技職化學校,且開始在競逐各類補助計畫時華而不實地誇大計畫成效(例如,北醫大的TA制度,仍為十年前那樣補助給有熱忱和有需要的教師課堂,它不追求100%的KPI,而是真正落實TA教學助理的輔助教學功能,但南華大學卻以各種奇巧的名目如志工TA或C類TA來混充教學助理的名額以達成100%的KPI成效),以爭取更多的招生宣傳形象。而通識教育的便在這一波波的政策轉向中,逐漸被排擠到學校重大發展計畫的外圍邊緣,變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而終於在台灣的通識教育領域失去了它原有的光環與領航的地位。


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一片榮景。(取自臺北醫學大學網站)

(取自臺北醫學大學網站)

 

或許有讀者會問:南華與北醫雖均為私立大學,但各方條件差距甚大,一在北部,另一在南部;一為醫科大學,另一是綜合大學;一有附屬醫院,每年盈餘上億,另一則沒有任何附屬營利單位,每年虧損亦上億;一是學生素質為全國前端20%,另一則恰為相反,在全國後20%;……,應該不宜作等量齊觀的比較才對?這問題看似有道理,但卻忽略了一個重要因素:這兩所大學皆為許多社會賢達及廣大民眾集資募款所建,且在目前眾私立大學董事會弊端叢生之際,這兩校的董事會仍是健全的運作。以南華大學為例,佛光山董事會每年仍以3至4億的經費挹注校務,在目前一片秃鷹財團虎視各私立大學校產的氛圍中,實屬極為難得之舉。

 

那麼,為什麼北醫能而南華不能呢?平心而論,南華大學並非沒有條件推行通識教育,甚至筆者更認為它具備了許多通識教育的重要特質與基礎條件。請看:南華自創校以來,便以書院學習模式為架構、經典閱讀教育為核心,正符合通識的博雅精神;然後在第二任中心主任鄒川雄老師的引領下,規劃了一系列的核心課程及招募了一群有志通識教育的教師(全盛時期多達14位專任教師),構築了一個完整的通識課程藍圖和決心貫徹此一藍圖的教師團隊,這也就難怪在民國96-99年的中綱計畫中能在數十所大學裡脫穎而出,成為通識核心課程的領航學校。但是,為什麼現在卻淪落至斯?(目前通識中心只剩5位老師、課程架構更為了配合各類計畫隨意變動而組織鬆散、通識學分表面膨脹為40學分但實際能由通識中心規劃的不及20學分、為達校級計畫的各種KPI指標而疲於奔命、大量的計畫執行項目與招生活動壓縮了教師的教學與研究質量、明年2020年更即將虛級化成為一個空殼單位)

 

或許有讀者會再質疑:好漢不提當年勇,南華的全盛時期既然已經過了,就不要一直緬懷在過去的成就,現在台灣的高等教育環境早就不復當年的情況了,畢竟這十年來的高教少子女浪潮,已經嚴重衝擊各大學的生存問題,通識教育也早就不是教育部的業務重點,既然各大學都在緊縮通識教育的資源,南華又如何能例外呢?這話的確也有道理,如果放在目前許多被其董事會壓榨、掏空的私立科大或大學的情況下,的確是如此。但是,南華大學卻不是這樣的,在佛光山星雲大師的號召下,南華是集百萬信眾的願力而建立起來的大學,在佛光山董事會的護持下,它的存在,既不為營利謀私,也毋需拼招生求生存,更不必浮誇造假求得KPI績效,它所實踐的就是星雲大師念茲在茲的「讓每一個想讀書的孩子都有書可以讀」的理念而已。在這樣的條件下,為什麼強調博雅學習和經典閱讀的通識教育會走到今天這般毫無立足之地的窘況?對此,筆者必須沈痛地指出:南華其實是被完全沒有通識理念的大學主政者活生生地扼殺的啊

 

今年暑假,南華校長在一次招生會議,直接點名通識主任,責成其在一年內完成通識虛級化的工作,成為即將壓垮南華通識教育的最後一根稻草,而這不過是再一次地顯露主政者對通識教育的無知與不耐煩的舉動而已。但是,筆者不禁要問:把通識虛級化這樣重大的決議,不是在校務會議中經過集思廣益的思考與討論,而是直接在招生會議裡布達命令,不知道是否合乎大學自治的行政程序?再者,校長宣稱這是董事會下達的執行命令,但翻開《私校法》法規內容,又有哪一條是給私校董事會可以干預大學校務的權力呢?如果這不是以一校之長的權力強行扼殺通識教育,那又是什麼呢?

 

走筆至此,雖以臺北醫學大學與南華大學兩校相對照,以看出這十年來台灣通識教育的兩個不同發展趨勢。但是,眼尖的讀者必定早已發覺,南華大學的通識發展才是目前台灣所有大學對待通識教育的普遍做法與心態。

 

十年,可以看著北醫大通識從草創架構到今日的完備大成;但十年,也可以看著南華通識從全國核心課程領航學校淪落到現在瀕臨瓦解的局面。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論語.衛靈公》)說的就是君子即使在窮困之時,仍能固守氣節以全其德的決心,但它也說小人在面對窮困景況時,那種不擇手段以求生存的醜態。筆者有幸,生於這台灣高等教育的亂世之中,看著這十多年來各種光怪陸離的教育亂象,也親身經歷了通識教育這十年來的興衰過程,更目睹了一所原本充滿理想的大學,變成了只求生存的職業訓練所。至於這樣的轉變,究竟是君子抑或是小人,就留待給後人去評說了吧!

 

相關文章   謝青龍觀點:論通識教育在台灣高教的格格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