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快報第367期】臺灣書院,華語戰略?別鬧了!

【工會夥伴十周年感言】

工會今年開始邁入第二個十年了,在過去的十年中,我們已經取得了一些階段性的成果,然而在高教改革的道路上,我們深感仍有許多力有未逮之處,還需仰賴更多受雇者的團結才得以完成。
為了能實現理想的勞動與教育願景,在此也誠摯邀請您與我們一起,加入改善高教環境的行列。
 
孫效孔/開南大學商學院國際榮譽學程教授
「大專教師的期許,應當不只是薪水和寒暑假。我們享受社會尊敬,因爲爲人師表;我們更要有知識份子的擔當。工會保護我們和依賴我們收入的家人,也保護比我們弱勢的其他老師。每年兩張高鐵的票價,就可成就這個擔當!」
 
 
何彩滿/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在台灣少子化的情況下,個人與學校都須面臨很多挑戰,為了讓個人與學校變得更好,而不只是為了存活下去,最好加入工會,一起與工會來提升台灣的高教品質。」
 
 
改變高教,從加入工會開始:

 

 

本期主題:臺灣書院,華語戰略?別鬧了!/VH(高教工會會員)

自孔院大量退出以來,臺灣政府開始積極佈局,希望能拿下華語教學這塊餅,作為國家向外發展的戰略項目之一,開始發展臺灣書院,但事實上。臺灣的華語教師待遇一向清貧,甚至難以溫飽,三餐不繼。

僅以教育部要求各校提供給立委的華語師資薪資表來看,華語老師的鐘點費似乎很合理,但是作為語言中心的華語教師,多數年輕教師的薪資都是往下的。就筆者所知,台北市各校都歷經了幾次減薪,某校新進教師減為每小時370元,以單班一週15小時為例,週薪為5550,月薪為22200,扣掉勞健保,老師只能拿到20500左右,連最低薪資都不到,而疫情期間,外國學生在台人數稀少,許多新進老師根本連每天三小時都沒有,也許一週只有5-6小時的課能上,等於月薪僅有數千元,若不另尋生路,根本無以為繼。另外教育部報告中以平均薪資來評斷教師薪資水平,其實也無視真正的收入差距,做出了匪夷所思的結論。

只要將時薪核算成月薪後,就可以發現漏洞,許多老師的月薪根本不足以支撐他們生活。但有些老師也售過相關高等教育( 相關碩士畢業)有華語教師證照,也有相關經驗的老師,卻都只能在生存線苦苦掙扎,最後也許在燒光自己的熱情後,黯然離開這個產業。

從台美簽署的優華語計畫也不難看出大學內部找不到好老師能出去任教,轉而尋求外聘的情況越加劇烈,該人選以近乎志工的狀態出任,得自行倒貼生活費,因此甚至不需要相關背景,只要有意願、會英文就能去。這個情況如果不能改善,往後外派的優華語師資也許都未必能找到合適人選,只能湊合著過,相比孔院師資,簡直天差地遠,何來戰略?只能淪為孔院教師的對比,讓學生感受到臺灣與中國師資的優劣差異。

 另外,華語教師做為約聘工時人員,沒有產假可請,又因爲學校擔心給不出課會有之前ICLP的紛爭,因此各校的簽約時長從一年一簽改成三個月一簽,不符合勞基法的育嬰津貼補助規定,因此華語教師如果生育,無法申請育嬰津貼、也沒辦法申請留停補助,更不用提各語言中心根本就不會設立哺乳室供有需要的媽媽們使用,所謂的0-6歲國家養,對華語老師的媽媽們來說根本是看得到拿不到的部分,乾脆成為頂客族,不生孩子了。

此外,各大專院校將華語中心營收列入學校的營運經費中,卻未把華語教師的生存權考量在內,因此收取高額費用,語言中心支撐不下,也只能轉過頭來壓榨老師薪水,以北部大學的學費及教師師資薪資為例,一班課程三個月收入約29萬左右,教師薪水三個月約6萬 ,僅佔支出兩成左右,一般公司行號,人事成本佔比約3-4成,而且產品成本另計,但華語課程的產品其實就是老師教課,課程能否順利端看老師產出,如果以此來看,華語教師除了勞健保不全、月薪偏低,甚至連抽成都遠超其他行業,政府卻希望老師們拋棄自己生活家庭,放下一切當志工為華語教學戰略盡一分力?勞權是否仍是政府心中最柔軟的一塊?

 

 

註:關於筆者所指薪資表,可參考教育部向立法院提出的文件

(本表格取自教育部111.02.14《大專校院華語中心華語教師就業狀況說明》,

全文請見: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GLgBREj22BhusW0MwsbsAfKeXZDL6_FJ/view?usp=share_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