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快報第239期】抵制不合理評鑑 南華大學教師「開課」抵抗

原文與照片轉載自「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2020-03-29報導  https://www.civilmedia.tw/archives/93415

文 / 公庫特約記者 黃仁禧

 

3月19日的晚間7點,早就超過了一般大學的上課時間,但南華大學的行政大樓演講廳聚集著一群戴著口罩的人,他們是來聽「最後10堂星期四的課」。這10堂課是由南華大學哲學與生命教育學系謝青龍教授和應用社會學系的周平副教授共同開設,課程為何以此命名,謝青龍說,是因為他和周平今年是第六年教師評鑑不合格,依照南華大學的規定將不予續聘,也就是說,這學期非常可能是兩位老師的最後一學期。

 

謝青龍表示,這六年來,他們持續抵制南華校方訂定的教師評鑑制度,不願和校方妥協,他指出,許多私立大學藉由訂定教師評鑑制度來控制教師,一來可以要求教師配合校方的行政業務,另外也可以藉由評鑑分數逐步淘汰校方認為的「不適任」教師,但謝青龍說,如果老師心力被迫都放在配合校方招生等行政事務,勢必會影響授課品質與研究。

 

事實上,教育部已在2014年發布新聞稿中列舉「不宜將招生人數列入教師考績,及做為教師續聘與否之標準」。不過,謝青龍表示,按照南華大學現有的評鑑辦法,老師們必須透過多種加分的評鑑機制才有辦法合格,這種情形對於教師並不合理。謝青龍也透露,在「最後10堂星期四的課」第一堂課正式開場前的下午,南華大學林聰明校長已向周、謝兩位老師承諾會修改評鑑辦法,也希望修改後兩位老師可以配合。

 

第一堂課的主題是探索大學的生命力,主講者周平指出大學的生命力正是「探索」。周平從第一間大學-波隆納大學談起,並指出,中世紀的大學都有所屬的專業,像波隆納大學就以法學聞名。周平強調,最早的大學用Studio稱呼,有別於現在的University,Studio具有行會的意涵,是指學者們透過團結與行會保障,使其獨立性不受外力干涉。

 

現代大學的發端在德國的柏林大學,德國當時教育改革家洪堡認為國家有義務支援大學,但不得干涉大學的自主性,並強調教學與研究並重,學生能在大學獲得知識與修養,洪堡的教育理念及對柏林大學的規劃,也成了現代大學重要基礎。

 

第一堂課同時也反思現在台灣的高等教育的現況,並邀請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管中祥一起討論台灣教育商品化的問題。管中祥指出,當教育逐漸商品化,大學辦學考量不再是知識的涵養與普及,而是如何求生與獲利。現今各大學校方重視產學合作及研究數量,這種量化的績效要求忽略了社會科學研究需要長時間的累積,並且要為社會負責。

 

管中祥也表示,大學的自主性是促進社會進步的基礎,但現在卻受到績效主義及商品化的限制,不但大學難以有開放的胸懷及多元的研究,也造成學院內部的處處壓抑與剝削,將學者囚禁在象牙塔裡,是對社會進步的損害。

 

周平與謝青龍「為台灣高教與醫療與環島」系列報導:
為台灣高教與醫療環島隨行側記(一) 老師們要有「說真話的勇氣」
為台灣高教與醫療環島隨行側記(二)要有向權威說「不」的勇氣
為台灣高教與醫療環島隨行側記(三)什麼是教育?
為台灣高教與醫療環島隨行側記(四)「路過」教育部
為台灣高教與醫療環島隨行側記(最終章)教育和醫療是基本人權

 

周平與謝青龍演講:造假、蒙混、形式主義 KPI摧毀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