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往往是促發行動的必要因素之一,扣連到勞動議題上也是如此:一個人身處職場之中,即使客觀上有甚麼權益的損失,如果缺乏對於相關權利的認知或是知識,當事人恐怕也不會感受到自己權益受損,或只是隱忍承受下來。高教工會的高教改革論壇第三場(10月13日),主題就是要探討在工會的組織範圍內、也就是大學校園中推動勞動教育的可能性。
論壇第一位引言人是勞委會勞工福利處的陳惠蓉副處長,她提到以往勞委會在校園中推動的勞動權益教育,比較集中在高職及技職院校,至於在大學方面,曾經與教育部討論過在通識教育中納入勞動權益教育的相關課程,但目前並無具體結論:陳副處長談到,如果勞動教育能夠諸如性別平等教育般法制化、有了資源之後較容易推動。她也分享了勞動教育內涵除了權益知識之外,亦可安排工作倫理、職涯規劃、企業社會責任等相關內容。
個體勞動權與集體勞動權
接下來自主工聯執行長朱維立則以在工會中推動勞教的實際經驗,指出很多人都會覺得,身為勞工應該多少了解一些勞動法令,這樣才對自身權益有些保障。這樣的想法固然沒錯,但維立也提醒大家,勞動教育不僅要傳達關於個體勞動權益保障的相關資訊,也要提供關於集體勞動權、也就是關於工會的相關知識。畢竟個體勞動權保障諸如勞基法規範僅是最低標準、勞動權益大有可以更向上提升的空間,況且,如果雇主無法提供基本的個體權益保障時,往往還是得依靠工會、也就是集體勞動權的行使才較容易實現個體勞動權益。
中研院社會學所張晉芬老師則指出,早在制定九五/九八高中職課綱時,社會學者就已參與公民與社會科的編寫,並把勞動權益的部分帶進去,因此目前高中職公民科教科書內,其實已經有關於勞動權益及法令的章節。張老師接著表示,「勞動教育」不該是一種從外灌輸的宣傳,它其實是意識的啟發、是整體公民意識的一環,所以跟身份無關,因而,也不該僅是在技職學校、而是要全面性推行。其次,張老師還提到勞動意識的內涵,可以著重的重點包括法的重要性,以及提升勞動者分析的能力、例如如何應對雇主在管理上的策略等。
從職場處境來啟發意識
台大工會主要是由從事校內兼職工作的學生所組成,秘書長林凱衡同樣以工會實際經驗分享其推動勞動教育的過程。凱衡談到由於台大學生對於工會的觀念普遍陌生,所以工會採取一個三角策略來推動勞權:因為某些系所的學生將來在求職時通常集中在特定產業,所以台大工會於今年五一勞動節前舉辦了一系列講座,邀來若干產業別的工會組織,例如護理、社工及電資工會等,向這些特定系所的學生宣傳勞權理念,藉以開拓台大工會在校內的組織。
接下來的時段,引言人與在場會眾的討論焦點集中於在校園中推動勞教的途徑:包括適當的課綱、教材如何產生,以及透過何種課程來進行(例如納進通識教育課程中)。這些,就成為了要進一步在大學校園中推動勞動教育的重要課題。
- 文化批判論壇第97場
時間:2012年11月4日(日)下午14:00-17:00
地點:慕哲咖啡(台北市中正區紹興北街3號,近捷運善導寺站出口6,地圖)
主辦單位:文化研究學會、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
主 持 人:賴鼎銘(世新大學校長)
與 談 人:林敏聰(台灣大學物理學系教授)
洪裕宏(陽明大學人社院心智哲學所教授)
彭明輝(清華大學動力機械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