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段私大 面臨絕續存亡之秋

兩年前,筆者曾以「私大招不到學生別牽拖少子化」,痛陳部分私大於近年招生出現大量缺額時,竟厚顏無恥地以少子化作為托詞,來規避自身辦學不力、向下沉淪的責任。對於抱持這種態度的大學經營者,竟渾然不知(或不在乎)他們的作為正為自己的大學挖掘墓穴和篆刻墓誌銘。坦白說,看到他們提早退場,我們實在無須有絲毫的惋惜和不捨。

但如果這樣的大學經營者是學校中的少數,又如果該校的教職員工大多是充滿理念和熱情的教育工作者,該校學生是未經雕琢的璞玉、等待春風化雨的幼苗時,則我們沒有理由坐視多數人的福祉因少數人的胡作非為而遭斷送。如果教育行政主管機構無力介入導正、大學經營者又師心自用、不思反省;則筆者呼籲此類大學的教職員和學生團結起來,義無反顧地以集體的力量來捍衛自身的勞動權和受教權,並導正決策者錯誤的辦學方向,放手一搏共創脫胎換骨、浴火重生的契機。

筆者檢視歷年大學招生錄取排名百分比,驚見部分曾經聲譽卓著、有口皆碑的私立大學,在過去十年間因人謀不臧、價值扭曲而從中前段迅速墜落至墊底的志願。但也看到部分名不見經傳的私大,經過師生上下一心的共同打拚,而發揮特色,殺出重圍,成為中前段的志願。人們常會用客觀條件的優劣來解釋各校的興衰,但筆者認為主觀意志才是決定各校成敗和存亡的關鍵。

根據教育部的資料,我們可以做出一○一年至一一二年大學入學與缺額人數的預估。估計今一○一年的就學總人數為二七四六八八人,缺額為零。一○五年就學人數為二四七二五一人,總缺額約為二萬七千人,扣除技職名額,一般大學缺額約為一萬一千人,亦即前述排名後百分之十的校系將會面臨一波招生海嘯衝擊。一○六年入學人數為二三二八七六人,總缺額為四萬二千人,大學缺一萬七千人,即後百分之十五的校系將面臨困境。當然十二年國教因素所增加的高中生或有可能會有限度地緩解這個困境。

無論如何,目前落在後百分之十或十五的大學,不能再因循苟且、蹉跎度日了,必須力圖振作,讓自己力爭上游,向前百分之八十或更佳邁進。但更大的挑戰將在一一○年發生,該年預估就學人數為一九六四○八人,總缺額約七萬八千人,大學約缺三萬一千人。亦即後百分之二七點四的科系將面臨更大的招生海嘯。隨後的一一一和一一二年,缺額為九萬一千和九萬六千人,大學缺額約三萬六千四百人(三二%)和三萬八千四百人(三四%)。

除非一些外在因素的變化(如外籍生顯著增加或國立大學退場等),處於後百分之三十的私立大學,即便在第一波海嘯中一息尚存,也終將在一一○年的起的第二波海嘯中滅頂。除非,該等大學能夠認清事實、擺脫妄想執著,以破釜沉舟的決心,抱著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意志,辦出一所令人尊敬、無法被取代的優質大學,否則他們終將成為歷史的灰燼。

2012-09-07  中國時報  【周平】

(作者為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主任、台灣高教工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