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亂鬆綁只會造成更多問題

昨日(2013/10/30)教育部以罕見的大動作召開了「公布高等教育制​度鬆綁行動方案」記者會,由蔣部長親率部內一級主管宣告高教的「5大面向、46項鬆綁措施」,以營造所謂「大學更自主環境」,進而達成「提升大學競爭力」的目標。並且,教育部也具體提出預計要修改多達18項的法令;如此動作,顯然是企圖提出一個遠大的高教政策方向。不過,細看其內容卻相對粗糙,令人搖頭:簡單的說,這是一個為了鬆綁而鬆綁、缺乏對當前高教亂象的具體診斷、難有說服力的方案。
 
怎麼說呢?當前高教的根本問題在於該鬆不鬆,該緊不緊。以教育部提出的5大面向(人事、經費、經營、人才、教學)來說,內在都有各自的鬆緊問題。
 
第一,在人事面。教育部提出「教師之聘任及資遣規定」的放寬,恰好是當前高教的亂源。從根本上來說,高教品質的提升有賴於大專教師長期穩定的雇用與高度的學術自由,這正是大學法與教師法的基本精神;若放任大學可以任意剝奪教師之工作權,必將導致教師為求生計,逐步服從於行政體系所提出任何指標(不論有多麼的多元),喪失學術獨立之內在精神,從而失去學術進步的根本動力。在工作權的議題上,包括「扭曲的升等制度」、「教師評鑑」、「績效考核」的惡質規定,應當要全面緊縮,怎可放寬讓行政體系的權力凌駕大專教師學術工作獨立性?
 
第二,在經費面。教育部提出放寬「研究經費流用的限制」,這一點倒是對的。但關鍵問題不在於此,而在於報帳的會計工作本身應當要由校方聘請專業人員來處理,讓教師能夠專心於研究,而不必承擔報帳這種專業任務,才不致於重演「報假帳」的問題。教育部「頭痛卻只醫腳」,當真令人費解。再者,我們應當要改善的是當前校務基金使用的合理性,如果無法針對校務基金建立一套有效的問責與監督體制,這種放寬不正是在製造問題嗎?以私校來說,其經費經常處於不透明狀況,董事會又經常流於家族化,經費濫用與特定人士淘空校產的現象時有所聞;而這類問題正在於教育部不夠嚴謹的考核,怎麼會在此處放寬?教育部是有心讓弊案層出不窮嗎?
 
第三,在經營面。一方面,教育部長才在立法院宣布要「努力凍漲學費」,另一方面卻在此處自打嘴巴,宣告將來要讓各大學自行決定學費;令人親眼目睹部長一日數變的搖擺態度。學費調漲問題牽涉到社會階級之間的分配正義問題,本來就屬於國家重大的政策一部分,教育部若放手讓各大學去「自主經營」,而當前大學主政者又普遍缺乏寬闊的教育與社會的視野,只看到眼前自己學校的利益,這種政策的效果難道不是顯而易見嗎?不就是所有大學學費都逐步墊高,更不利於一般受薪階級,導致社會階級衝突更加劇烈!若教育部完全失去理性,被「鬆綁」二字綁架,不細緻探究問題,一股腦就是鬆綁,只是徒增社會動盪而已。
 
第四,在人才面。教育部眼中只看到「國際人才」,卻永遠看不到本地人才如何被壓抑。先不說2005年開始的系所評鑑制度是如何「逼迫人才降格成為形式化作文比賽的庸才」,光是各大專校院推動的扭曲的升等制度、教師評鑑與績效考核,簡直是把學術工作者當成「奴才」在使用了。這尚且不論教育部對於國內大量的博士根本視而不見,使其年年流浪於各機構之間,為求工作惶惶不安!此種錯誤政策導致的人才「濫用」與「浪費」問題不解決,成日喊著「國際人才」不過是杯水車薪罷了!
 
第五,最後,在教學面。最重要的問題是教學品質的提升,而這又必須建立嚴格的生師比要求上。可是當前教育部卻只是在談放寬「系所增設」、「陸生名額」等「招生面」;說到底,這那是什麼「教學面」呢?根本就是「要錢面」吧!更進一步說,放寬系所增設的結果,就是市場導向的系所過度膨脹,而幾年之後市場一變,又是找不到工作的年輕人滿街跑。若此種知識教育的無政府狀態,真的是教育部的理想,那恐怕又將重演「曾經的熱門系所,製造出另外一批供過於求的人力」來了!
   
總結來說吧,教育部只是為了滿足大專校院校長與董事會的「鬆綁」需求,對於國家教育政策的大方向缺乏細緻的討論,該堅持緊縮的不去緊縮,而不該鬆綁的卻胡亂鬆綁;試問,高教長期並逐漸惡化的辦學亂象,教育部提出的鬆綁方案,能夠解決什麼問題?譬如說:永達技術學院與諸多私校減/欠教師的薪水修惡教師的工作條件,教育部提出的鬆綁方案,又能夠提供什麼幫助?目前大學大量進用不受教師法保障的「兼任」、「約聘」及「專案」教師,教育部提出的鬆綁,是不是鼓勵大學不依法正當辦學?換言之,若此政策真正落實,我們即將面對的將是:沒有制度保障的高教勞動體制、缺乏問責制的大學財務黑洞、社會階級的不平等加劇、永遠無法發揮能力的本地人才、以及知識教育的完全市場化。高教工會堅決反對這種粗糙的教育政策,並且要求教育部應當邀請真正在教學與研究現場的基層教師參與此一行動方案的討論!
 
 
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 2013.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