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金改革減法思維 惡化老貧困境
陳柏謙/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研究員
行政院年金改革辦公室日前首次公布政院版改革方案,讓人極為遺憾的是,出檯的「改革構想」與「備選方案」,依然只見政府以「財務平衡」作為唯一目標,並將「減法思維」貫徹在各職業類別、世代的年金制度改革方案中。
「減法思維」下的年金改革,乃是一個對社會所有群體,進行程度不一、但方向一致的退休金改惡過程,倘若依目前政院版本進行制度變革,所有職業類別受僱者都將面臨「多繳、少領、延後退」命運,也將讓台灣日益嚴重的老年貧窮化困境更加惡化。
高教工會與許多勞團自總統府國家年金改革委員會運作起,即不斷提醒、批評新政府在年改會中,不願正視數百萬勞工所面臨退休金過低(平均不到二萬元)、難以維持基本生活的困境,也不願將焦點放在另一群數百萬包括婦女、失業者在內,未來僅能依賴更微薄的國民年金收入的「非長期就業」龐大人口,更遑論檢視現行各類職業年金制度下,仍存在著如大專私校老師退休年金所得替代率低至三成左右等嚴重課題。這些亟需在改革過程中被「帶起來」的群族,完全進不了年改會早有定見的議程設定中。因為新政府的「改革」邏輯中,只想單純解決政府財務危機罷了。
更嚴重的是,日前政院版本中,透過將計算所得替代率公式的分母偷偷「置換」手法,宣稱「改革」能讓勞工年金所得替代率增加,但事實卻是,勞工本來即嚴重不足的退休年金,將因政院版中將計算平均投保薪資期間大幅拉高,導致日後領取到的「金額」更少。以這種「假所得替代率」方式欺騙勞工,不禁讓人懷疑:難道又是蔡總統口中「勞工是心中最軟的一塊」再次體現嗎?
我們並不否認當前各類年金制度中存在財務危機,然而,年金改革不應僅視為「財務問題」。減法邏輯下,全體受僱者與弱勢族群必然淪為受害者。年金改革應當討論建立一套適用所有人的「基礎年金」制度,更無法迴避與稅制改革、公共幼托及長照制度之建立一併思索、規劃,才能關照到更關鍵的「開源」與人口結構轉變;讓真正具有資源、賺取利潤的群體,共同分攤社會成本與風險。
而改變台灣資本利得稅長期過低的不公狀態,也才有機會減緩甚至逆轉由「少子化」所造成的社保財務困境。新政府究竟要力推一個讓全體受僱者一同「改惡」的年改方案,還是開啟一個將全體年金弱勢者帶起來的社會公平重建工程,很快將受到勞工與弱勢者最嚴厲的檢驗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