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平(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系主任)
建置SCI和SSCI的美國ISI公司創辦人Eugene Garfield早於1985年在Essays of an Information Scientist發表 “Uses and Misuses of Citation Frequency”一文,對於誤用引文分析(citation analysis)來作為決定研究經費多寡、學者續聘和任用的依據,提出了警 告。他同時指出,引文分析完全無法告訴我們研究人員的教學能力、行政才華和非學術貢獻。
以中研院、國科會、教育部和「頂尖大學」為首的學術評鑑體制完全漠視Garfield的警告,一昧地以計量的心態獨尊ISI的引文索引資料庫,做為五年五百億、大學排名、國科會計畫、傑出研究獎、學者升遷和退場機制的主要依據。
諷刺的是,以英語為主的引文索引資料庫,與本土社會發展經驗背離,在國際上的實質影響力也偏低,卻造成大學失去學術自由和原創性。何以這名實不符的學術評鑑體制仍能昧於事實地硬幹,而成為決定龐大權力、資源和聲望階序的無上命令呢?諸多學者早已嚴厲地痛斥此一現象為「學術買辦」、「學術代工」、「學術殖民」或「學術奴工」。在在點出了台灣官、學界可悲的無知。但筆者認為,在歷經多年的批判、檢討和反思之後,官、學界早已深思熟慮地理解到獨尊此一資料庫的荒謬和可笑,卻不思改善之道,這絕非可悲的無知可以充足解釋,勢必牽涉到既得利益者可惡的蓄意詐騙。
關於以論文影響指數提升大學排名的騙術,我們先來看看國外的例子。
埃及亞歷山大大學於2010年的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專刊排名為世界第147名。但以上海交大之世界大學排行榜,則遠在500大之外。QS更進不了榜,更甚者,網路學術計量則排行5882名。事實上,該校在教學、國際化、創新、研究等指標分數都低,但論文影響指數卻高達99.8分。主要原因在於,該校教授納希(Naschie)在Web of Science收錄之400篇論文中,有307篇發表於自己所主編的期 刊中。更扯的是,他的著作引用了4,922篇論文,其中2,000次是自我引用。這個學術騙局有個「交叉持股」的中國共謀者何吉歡,他除了同樣有高度自我引用的問題外,也跟納希教授有高度的相互引用率,以成就彼此和各自所屬大學的學術地位。
以上自我引用和相互引用的騙術同樣存在於國內頂尖大學學者中。此外,運用利益或權威誘使或迫使後輩在發表期刊論文時,讓教師或其友人做名不符實的掛名作者,或國內學者投懷送抱讓國外學者掛名以增加刊登率的情事,更是層出不窮。甚至,部分學者也能以友情換取論文掛名,並雙雙在各自的學校申請高額的獎勵金。且在教授彈性薪資、國科會計畫和傑出研究獎方面,也照樣無往不利。準此,筆者很難不懷疑,世界百大或兩百大的排名中,是否也有亞歷山大大學的台灣版?
教育部似乎吃了秤鉈鐵了心,在第二期「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審議結果說帖中,仍以論文發表數證明第一期五年五百億計畫的成功,而無視其中顯而易見的弊端。獲得經費補助的大學,為了鞏固既得利益,也狠下心來自欺欺人,假裝不知道獨尊SCI、SSCI是個騙局。還對內強制所有學者放棄學術自由、教學熱誠與社會關懷,以發表期刊論文為最高目標。對外則向各大學進行「帶槍投靠」的無情挖角,造成其他大學的人才流失。為了消化龐大的預算,各大學巧立名目、浮報經費。也難怪監察院調查指出,「台大等校在三年半內,光碳粉墨水匣就花了一億一千餘萬元」。此外,以家人或保姆充當研究助理的情事發生在「頂尖大學」中,更是司空見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