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快報第201期】大學老師之告白 我所見到的大學老師限年升等與教師評鑑所延伸之問題

知名不具/南部私立醫學專門大學

 

我是私立醫學大學教師,我所在的系所近十餘年來已經有為數不少的同仁因限年升等因素而離開。實際上到現在為止,並不是真的被停聘或資遣,而是以各種壓力讓他們無法正常生存在校園之中,使得不得不自動離開。

 

在臺灣(本文不談世界趨勢),實在很重視大學排名,動不動就以幾百大為治校目標。就如同某政治人物一樣,用最簡化的口號來取得校董與新聞媒體的認同。校長簡報數據永遠要強調本校有多少 i 來當作宣傳數據。私校資源本來就有限,就像本校,將把有限資源集中在重點系所。人力、物力近半在學生人數約佔一成的重點系所。自然這些系所研究、教學會比其他系所好,這些系所教員的研究結果也會較好,i 的數量當然也多。i 多,升等或是擔任校長等主管機會也會增加。在綜合大學中,這幾年擔任校長的,不是醫學院就是工學院,因為這兩個學院相關期刊有較多的 i 期刊,也能讓教員獲得更多的 i!

 

那一些大學長官,長期在 i 多的環境,真的不知其他系所的情況。以為其他系所教員也一樣,i 類期刊不難可得。實際上不同的系所相關期刊種類數量性質完全不同,尤其人文、社會以及接通識相關系所,國外的 i 期刊本來相對不多以外,性質上不少國外期刊不太接受非歐美地區主題的論文。即便,是有 i 期刊可接受我們的論文,但以人文、社會研究性質,從論文研究發想到寫成論文可能一年或更久。而且,投稿到審查、改稿,順利一點幾個月到半年,若跟審稿者間有些意見差異,可能需要半年或更久。但是大學長官,沒有如此之經驗,因此常會訂出三、五年幾篇論文,Impact Factor(查詢期刊點數) 合計多少以上的升等條件。

 

對於私立學校非主流系所教員,除了資源不足還有更多問題。生師比,在非主流系所與主流系所差異真的不小。另外,課程負荷,非主流系所一樣比主流系所大很多。還有,進來的學生本身,主流系所的學生往往都是頂尖同學(以前學測五科全計算時 75 級分才能進入等等),但非主流系所的學生可能不是最頂尖的(雖然也有很好的學生),對學生的輔導更需要費心力。非主流系所,多半規模也不如主流系所,但系所評鑑、教學卓越、深耕計畫也需要參與,甚至因 i 較少,長官要求參加更多!

 

在如此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的情況下。非主流系所的老師,與主流系所同樣地被要求限年升等,通過三年或五年教師評鑑。學校如此不合理的制度設計,一方面與長官們出身主流系所,真的不理解其他系所處境,另一方面整個臺灣高教氛圍,認為這樣限制、這樣評鑑可以提升高教品質。但是「大學教育」真正的價值到底是什麼?是要各老師一致地追求那虛幻的 i,還是學校要進入幾百大?是每一個大學,每一個老師都要放在同一個尺度上來評量,放在一個向度上排列前後名次?

 

大學都忘了,高等教育在整個社會、文化、歷史上需要扮演領導的角色,一直在追著外國私人機構設計的 i 或排名。把大學教師當做論文產生機器,而且可以用完就丟掉的機器,如何能期待臺灣的大學可以有獨立自主的能力。教授治校,並不是 i 多的教師來複製自己同樣的製 i 機器人,企圖控制全校資源。而是,據以學術良能,對於社會、文化甚至歷史提出超越時代的見解與行動。

 

但在臺灣官場下的高教體系,大學早已失去了自我淨化的能力。多半已變成附庸權力的走狗,少見能夠大聲說出不畏權勢的「學者」。各校校長,只顧自身利益,只能依著教育部、科技部的政策而走,以期待其中分得一杯羹。如果,現在再繼續用限年升等、教師評鑑等手段封殺其他聲音,臺灣可能只剩教育部/科技部大學了!!

 

(圖片出處: 該圖片由Hans Braxmeier在Pixabay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