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工會針對世新中文系停招一事聲明
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系於今年(2023)10月傳出將被停招,引起學界關注及社會議論。事實上,早在9月的校級招生會議中,校方就已經擅自決定將中文系113學年的招生名額大幅縮減為10名,並於114學年停招。但中文系的的教師10月才被校方告知此決定,且無討論餘地。
10月底該事件於媒體曝光後,校方還對媒體發表不實說法,表示此次停招是由中文系提出,校方將配合辦理[1]。對此,中文系也發出聲明表示「世新中文系從未主動向校方申請停招」[2]。以傳播科系作為招牌的世新大學,校方高層卻示範如何以謊言操弄媒體、欺騙社會大眾。這種混淆視聽、公然說謊的手法已經是世新大學的常態操作,傷害的不止是世新大學多年來師生共同累積的聲譽,還會引起台灣高等教育界的負面影響。
中文系自1998年成立以來,一向努力經營、認真教學,其學術成就有目共睹。且多年註冊率都在90%以上[3],僅有近兩年出現波動[4]。但是當前全台灣許多的人文社會相關科系都面臨招生困境,並非世新中文系獨有。當一個系所的招生率出現變化,校方應該是要挹注更多的資源給予協助,而非落井下石。但是當中文系的招生率出現下降時,世新校方馬上降低其下學年的招生名額[5],但此舉又會反過來影響招生,形成惡性循環。校方一系列的作為,就是為了營造中文系「註冊率不理想」的狀況,實則早已盤算著要關掉這些「不賺錢」的系所。類似的狀況,也發生在社會發展研究所及性別研究所。
社會發展研究所於2019遭校方決議停招,過程存在黑箱作業問題。且校方對外聲稱「最近四年無任何人畢業」,但事實上過去四年社發所有31位學生畢業[6],校方同樣的也是使用錯誤的數據刻意散播謠言。性別研究所則是於2022年遭遇停招危機,所幸在師生爭取及社會支持下,最後由教育部專案補助,性別研究所得以延續,但此政策的未來持續性仍令人擔憂。
世新校方以少子化及經營成本等理由頻頻停招系所,但世新大學作為私校的前段班,不論是招生率或是註冊率,都很難說有因為少子化而受到明顯衝擊。另外,每年平均2.2億元的餘絀[7],多年來積累高達15億元的累積餘絀[8],以及交通便利的地理位置,更是讓世新擁有充分的資源與優勢去因應環境的變化。可惜的是,世新校方並沒有認知到,擁有這些資源及優勢,更應該要擔負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反而是將大學當成企業在經營。
相對於人文社會學科的遭遇,今天世新大學的新聞傳播學院增加了313個名額來到1390人,且百分百滿招,而全校招生達成率為99.25%。[9]這些數據顯示了兩點:第一,再次證明了世新大學並沒有受到少子化的影響。第二,校內各個系所的資源及名額正在傾向本就招生率較高的科系。那些所謂「招生不佳」的系所,並非完全沒有人報考,但「受限」於教育部對於生師比的最低標準管制,即使是班級數、學生人數較少的系所,校方仍然要「負擔」足額的教師以及教學資源。在成本、收益等數字的計算下,這些系所被冠上了「不賺錢」的罪名,彷彿興學建校就是為了賺錢,教師是店員,學生是顧客。而較少人點的菜色就得從菜單上被狠狠的剔除。
學校不應該被少數人當成是賺錢的企業,而是實現人民教育權利與引領社會進步的場域!有些系所即使是學生人數相對較少,但其教育貢獻及社會價值並不會因此減損。人文社會學科是高教體系中不能缺少的一環,若是放任其生存空間被校方市場化的經營思維所打壓,將會對教育及社會文化有負面影響。人文社會學科長期被邊緣化,會使社會失去多元思維和創新能力、削弱社會和文化的連結,並導致社會公民素養的缺乏。更長久來看,社會依然需要人文社會學科相關人才,但教育體制的資源分配不均,將使得未來就業市場出現失衡。若是世新校方願意認清大學是具有公共價值的教育機構,那就應該將中文系視為學校珍貴的資源,而不是以開店做生意的心態,當作一種負擔而欲除之而後快。
11月8日中文系召開說明會,要求校方相關人員對學生說明停招一事,但會中對於學生的質疑與反對,校方不願正視與溝通,甚至是停招後的師生權益保障也無提出具體方案,含糊其辭。世新大學學生會理事長認為此次說明會溝通無效,中文系學會會長在會中發起臨時動議,經現場學生表決通過,不同意停招。最後校方以會議室借用時間已到為由,草草結束說明會。
目前世新大學校方已經在11月15日將中文系停招一案送進「增設調整院系所學位學程審查委員會」,完全不顧中文系師生明確反對停招的訴求。更無視於系所調整至下而上的原則,依「世新大學增設調整院系所學位學程辦法」第5 條、第6條,由校方片面決議停招中文系。
工會在此呼籲,世新大學應該立刻停止對中文系的停招政策,並共同協議招生名額及未來發展,同時挹注合理的資源妥善維護這來之不易的系所。同時,世新校方還必須改善校內缺乏民主機制與透明監督的惡習,並檢討招生及資源分配政策,屏棄以獲利為目標的學店化經營模式,回歸具有社會公共性及理想性的辦學理念。
另外,教育部不但應該駁回世新大學停招中文系的申請,還需要正視世新大學以及許多私校內,缺乏校園民主及透明監督的問題。所謂的校園自治與學術自由,應是保障學生與教師的權益不受侵害,而非教育部縱容劣質私校董事會及行政主管獨裁統治的藉口。大學是具有社會公共性的場域,其行政治理以及教育資源的分配,都應該受到社會大眾的監督。世新中文系的停招並非個案,教育部應該正視台灣高等教育體制中,人文社會學科所面臨的議題,並挹注足夠的資源,去維護這些社會發展不能缺少的學科,避免大學在市場化的歪風下,危害教育內容的均衡與理想性。
[1] 聯合新聞網,〈世新大學中文系停招?Dcard學生熱議 校方:不只一系調整〉,https://udn.com/news/story/6928/7537847
[2] 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系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shucl83592/posts/pfbid026fKqhwh6ab5zEZYf98kmJ5xNDVKTmxj7nE2qZkWdn2k3GSWEJq5Lk3hD9t5EUwzbl
[3] 106年至110年學士班註冊率平均為95.35%,資料來源:教育部大專院校校務資訊公開平台。
[4] 111年學士班註冊率為54.17%,112年尚未公布,資料來源:教育部大專院校校務資訊公開平台。
[5] 102年至110年學士班名額皆為50人,111年為48人,112年大幅減為30人。資料來源:世新大學。
[6] 風傳媒,〈世新社發所辦學不佳、4年無人畢業?所長黃德北舉數據逐一反駁〉。https://www.storm.mg/article/839003?page=1
[7] 105年至110年平均餘絀為新台幣221,662,000元,資料來源:教育部大專院校校務資訊公開平台。
[8] 110年累計餘絀為新台幣1,561,003,000元,資料來源:教育部大專院校校務資訊公開平台。
[9] 世新大學公共事務室,https://www.shu.edu.tw/Spotlight.aspx?from=06&sID=30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