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快報第162期】私校盤根錯結的權力與利益網絡

周平/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副教授、高教工會副理事長

柏克(K. Burke)指出,譬喻(metaphor)是一種看世界的方式。本文以「板塊擠壓」為譬喻,來描繪私立大學成立迄今盤根錯節的權力與利益網絡,嚴重扭曲大學自治、學術自由、教師勞動條件和學生受教品質。高教系統如多個板塊層層堆疊、相互擠壓,一方面拱出了高聳入雲的山峰,一方面則讓底層難見天日。

第一個私校板塊形成於解嚴前的威權體制,是由黨國關係良好的國民黨政客、軍人、財團或地方派系組成,在特許保護傘下,接收大量日本殖民時期遺留下來的軍事用地或其他公營事業土地,成立私立學校。經過半世紀發展,這些私校的董事會和校務行政主管已然高度家族化和裙帶化,串起一個封閉且排他的權力利益網絡,不但干預校務、介入人事,更以自然人私利操控公益法人的公利,達成校產通私產的目的。

第二個板塊形成於九○年代後的高教擴張時期。早在二十多年前學者已針對少子化現象提出警語,但在官學利益共生的主導下,教育部甚至刻意扭曲教改以公共化為原則廣設大學芻議,將私立專科、高職改制升格,或鼓勵政商關係良好的財團低價租用或購買國有土地設新的私立大學。一百六十多所大專院校的榮景假象下,卻是官學權力利益網絡的陳倉暗渡。

高教擴張誘發了一個新的尋租(rent-seeking)集團,包含近二千位軍公教退休再任私校的教授,有二十位以上的教育部退休政務官(其中不乏部長、次長、主秘、司長等)和其他部會首長。這些人所串起的龐大網絡,掌握了大部分私校行政決策機制,透過巧立評鑑、訪視和競爭型獎補助的名義,來創造私校聘他們作為門神的需求,藉此提高自身在私校中的利基。為了回饋私校的高薪禮遇,他們一方面動用官學人脈,為私校爭取最大的競爭型獎補助資源;另一方面則利用績效評量(KPI)和內部評鑑手段,讓教職員噤聲且陷入零細化行政過勞中。雙薪教授集團不但使高教競爭失去公平性,更因自身卡位而剝奪了大量青年博士的就業機會,傷害的不僅是人民平等工作權,更讓台灣學術水平因新陳代謝緩慢而停滯不前。

板塊擠壓的惡果就是基層勞動條件的惡化。壟斷私校資源的董事會和行政高層,為了極大化自身和尋租集團的利益,嚴重壓縮基層勞動者的薪酬和福利。各公、私立大學紛紛以專案、約聘、兼任等非典僱用方式來節省新聘教職員成本,更以高生師比劣化學生受教品質來創造更多的剩餘價值。在受教品質不良的情況下,私校仍以高於公校兩倍的學雜費,從多半是中下階層出身的貧困學生身上榨取學費,這些學生背負龐大的助學貸款,只得犧牲上課機會在低薪打工環境中受盡剝削。

可悲的是,板塊擠壓般的高教擴張肥了少數人的既得利益,代價卻是多數人陷入萬劫不復之地。其一是擴張所產生的學歷通貨膨脹和貶值惡果,後段私大的學生受害尤深。其二則是少子化海嘯加速了整體高教泡沫化的現象,估計未來八年內,將有六十所私立大學面臨退場,多達萬人的教職員也將因此失去工作機會。

如今,後段私校紛紛面臨退場危機。不料,國難當前,竟然還有新的集團認為形勢大好藉機發國難財,這集團是另外一個形成中的板塊,可稱為高教禿鷹集團,猶如食腐禿鷹,刻正在面臨垂死的退場大學上空盤旋,覬覦著高達二千億的龐大校產和校地。近來幾所已退場或正面臨退場學校,如台灣觀光學院和亞太創意技術上空,都可以看到他們的影子,有計畫地以最小的成本進場接收退場大學董事會,並在教育部護航清空師生的情況下,進行五鬼搬運掏空校產的精密工程。

黨國關係良好的私校創辦人家族、高教擴張時期的尋租集團和高教退場時期的禿鷹集團,不但吸吮私校的血肉和骨髓,更奪去了廣大師生的靈魂。這個權力利益結構不拆解,私立大學難有脫胎換骨、改頭換面的契機。

原文刊載於2018.08.13《自由時報-自由共和國》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224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