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快報第172期】少子化的錯?——當大專院校成為財團圈校囤地的新樂土

文/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研究員陳柏謙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11月15日,傳出將遭校方清空的康寧大學台南校區師生組成的自救會,與遭校方聯合仲介詐騙來台就讀卻淪為屠宰場黑工的斯里蘭卡籍學生,一同前往教育部前陳情抗議,要求教育部解散違法董事會,並接管學校。

 

陳情現場,五位亞太創意技術學院的教師,也特別從苗栗趕來台北聲援。過程中,當亞太技術學院老師們聽到康寧大學師生描述遭遇到的處境時,直呼:簡直就是過去兩年來亞太董事會「出售」轉手後,校方清空、逼退師生的翻版,SOP幾乎一模一樣。

 

為何買下學校的財團急著清空校園?

 

前身為親民工專的亞太創意技術學院,2001年爆發私人校董掏空弊案,由教育部解散違法董事會後,指派公益董事接管學校。弊案爆發時學校積欠了10多億債務,多年來教職員為了共體時艱,甚至不惜申請個人信用貸款協助學校償債。

 

然而就在2016年,眼看債務即將全數償還前夕,教育部與公益董事卻將學校「賤賣」給私人財團——怡盛保全集團。財團入主後,由於真正覬覦的是校地與校產而非辦學,一年多來在教育部的「配合」下,想方設法關閉系所、逼退師生、清空學校。

 

這幾年亞太創意技術學院師生不斷站出來,揭發怡盛保全集團的各種違法事實明確的行徑,怡盛保全竟然又在今年五月,悄悄地退出董事會,私下將席次轉手給具有濃厚中信金集團色彩的新董事。包含亞太技術學院在內,這已經是中信金集團近三年多來「染指」的第三所退場私立大專院校了。

 

中信金集團在2015年首次接手興國管理學院,以數千萬捐資取得近10億元校產,大幅減少招生名額,清空原有教職員生後,改名為中信金融管理學院。兩年後,中信金集團聯合威剛科技,再次以6000萬元左右資金,吃下了本由教育部派任的公益董事長期接管、資產總值近8億元的台灣觀光管理學院。接手後,同樣大量關閉既有的系所,逼退數千名原有教職員生。

 

6月10日,高教工會率近百名亞太師生北上教育部,抗議亞太創意技術學院董事會未經正...
6月10日,高教工會率近百名亞太師生北上教育部,抗議亞太創意技術學院董事會未經正當程序宣布停辦。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八、九〇年代曾引發的關廠潮

 

事實上,中信金集團也並非私立大專院校在「退場轉型」危機中,進場圈校囤地的孤例。今年六月,位在新竹縣的大華技術學院,甚至爆發兩派人馬「搶買」學校的荒唐糾紛。

 

這種財團貪圖土地資產所引發的「關廠」風潮,實際上並不太陌生。約莫八〇年代末、九〇年代初開始,許多原本廠房設置在土地價值水漲船高地段的企業,不惜關閉工廠、解雇上百成千受僱勞工,為的就是將廠區清空,等待適當時機變更地目。原因是單靠土地資產的獲利,遠勝於過去製造生產所賺取的利潤。

 

1988年,由吳火獅家族創辦,位於台北市士林區的新光紡織廠,口頭上以「機器老舊」「經營虧損」為由,宣布關廠並解雇約400名員工,背後真正貪圖的是已成為黃金地段的土地資產。雖然這讓員工發起超過兩個月的長期抗爭,但在吳家強硬態度與政府的配合協助下,廠區最終仍順利被清空。原址一部分現改建成為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每年光是帳面上固定盈餘即3到5億元,而新光集團更保留了其餘約1.5萬坪的大筆土地長期囤地「養地」,隨時準備開發。

 

1995年,由何朝育創立的正大紡織纖維集團,計畫關掉位於新店的尼龍廠,引發台灣罷工史上歷時最久的「正大尼龍罷工」事件。數百名正大員工罷工超過8個月,卻僅掙到了比法定資遣費稍佳的「失業」條件。成功趕走生產線上工人後的正大集團與何氏家族,將公司大筆土地轉型成了「專業廠房出租公司」,每年靠收租金就進帳超過數億元。第二代何紀豪談到當年關廠解雇清空廠區時描述:「感謝老天爺的安排,讓正大在最好的時機收攤,現在專心當房東,光年租金就有3億元。」

 

1998年,位於樹林區的知名食品業味王集團,同樣在生產事業仍獲利的情況下,宣布關閉樹林廠,解雇數百名員工,著眼的一樣是大筆土地日後的開發利益。成功清空廠區後,味王樹林廠至今依舊處在「養地」階段。

 

教育部應制定有效的大專院校退場機制

 

只是,難以想像的是,在教育部的放任甚至幕後主導下,全台灣各地的私立大專院校,竟成了最新一波財團圈地、囤地與養地的「投機熱區」。前述關廠養地潮,犧牲了成千上萬台灣受僱勞工的就業機會,帶來了日後慘痛的社會後果。無論如何,當年的這些企業財團,手上所掌握的都還是自己擁有的土地,且公司本身即為營利機構,仍可「理直氣壯」地宣稱「以追求最高利潤本來就是企業的經營目標」。

 

然而,當今高等教育產業中假借「退場轉型」之名,在全台灣各地、各校所進行見不得人的董事會交易,所交易的卻是自始自終都應該屬於公益性質的財團法人學校用地。而它所犧牲的,是人數更加眾多的教師、職員的工作權與學生的受教權。

 

台灣高等教育產業或許真實面臨到「少子女化」的趨勢與危機,然而只要教育主管機關有心,少子女化也可成為各大專院校降低過高的師生比,以及進行公共化的契機。但我們看到的是教育部刻意讓上述所提及的台灣觀光學院、亞太技術學院等校,紛紛成為財團買賣投資的標的。而財團低價入主接手學校後,所立刻進行的卻是盡一切可能清空學校,逼退原有的教職員與學生,將學校規模降到近乎與停辦無異的狀態,然後開始進入囤地、養地模式。高等教育面臨到的退場轉型危機中,之所以讓私人財團有機可趁地大舉「入市投機」,根本原因在於教育部為了最大程度推卸責任,恣意放任甚至暗中推波助瀾。

 

倘若私立大專院校真的在少子女化趨勢下無以為繼,真正負責任的處置流程,應是確認現任校董已有違法事實明確後,由教育部依《私校法》向法院申請接管董事會,在盡可能確保教師工作權與學生受教權前提下,讓所有學生都能原地原校畢業。之後,也由教育部積極介入讓教師安置到其他大專院校繼續任教。最後,再將當年原本即屬於私人「捐資興學」,具有高度公益性與公共性的校地、校產,回歸挹注到現有的政府教育事業中。

 

過去幾年來,即便歷經政黨輪替,教育部的作法卻一直是「鼓勵」私立大專院校暗中求售轉手,由教育部確保接手的財團能夠以低價,取得並掌握學校十數倍於出資金額的淨資產,並協助財團入主前後將學校進一步清空。教育部甚至還扮演著介入逼退教職員與學生的角色,為的就是讓所謂面臨危機的學校看起來更有「可投資性」。

 

2000億的公共資產將成為財團囊中物

 

這種建立在犧牲教職員生與賤賣公共資產的作法與政策,雖然在過去幾年來不斷有各校師生站出來抗爭,教育部卻依然故我。根據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早在三年多前的統計研究就已指出:約60所未來可能面臨「退場轉型」危機的私立大專院校,其校產校地總值高達2000億元,其中的教職員與學生人數仍高達上萬人。

 

如果台灣的社會與輿論無法適時給予足夠壓力,要求教育部轉變目前放任、變相圖利財團的態度與作法,不久的未來,我們恐怕只會看到一所又一所的私立大專院校中教職員生慘遭逼退的戲碼不斷重演,而其超過2000億屬於公共資產的校地與校產,也將一步步全數淪為台灣財團圈校、養地的禁臠。

 

2016年,教育部與公益董事將亞太創意技術學院賤賣給怡盛保全集團。 圖/聯合報系...
2016年,教育部與公益董事將亞太創意技術學院賤賣給怡盛保全集團。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原文刊載於2018.11.20鳴人堂: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2067/3490886?fbclid=IwAR3YpubLLGuEk2QRsDrAD1VL9pF1z6rQZSLYCayoF1pvQdiwtjxAbKD_6FU)